一、學校條件
經批準獨立設置的各中等職業學校。
二、專業條件
(一)符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廣州市職業教育專業結構的指導意見的通知》關于專業布局和優化的要求。
(二)學校的龍頭骨干專業,在學校專業群中處于核心地位,具有帶動和輻射若干專業的牽引作用。
三、招生和辦學規模
(一)連續招生3年以上。
(二)近三年專業在校學生規模平均不少于100人/年級。
四、專業定位
(一)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準,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合理;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性強。
(二)專業定位以廣州區域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依據,符合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對應的目標行業、產業群清晰或行業基礎寬廣。
(三)對應的行業、產業群(或行業基礎)屬于廣州區域經濟未來發展的重點范疇,有國家和地方政策的強力支持和保障,行業前景廣闊或發展增速穩定。
(四)對應的行業、產業群(或行業基礎)所需要的人才體系中有明確需要中等職業教育培養層次,且中等職業學校能夠批量培養,有明確的、相適應的崗位群,并且人才需求規模大、數量穩定,甚至呈現穩定增長趨勢,目前人才培養未達到飽和。
(五)示范專業學生就業面廣,就業質量有保證,個人職業發展有空間;高等職業教育有相關專業能夠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需求,符合學生多元發展的需要。
五、建設規劃
(一)專業規劃符合區域職業教育發展定位和職業院校專業布局要求。
(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專業建設規劃科學合理,能在未來省內職業教育同類專業中具有人才培養質量優勢、辦學品牌效應和示范引領地位,在國內職業教育同類專業中具有較大影響力。
六、專業課程
(一)專業必須有一門以上被認定的市級精品課程或兩門以上在建的市級立項精品課程。
(二)課程建設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適應學生終身發展為目標,體現科學設計、統籌規劃、工學結合、行動導向,有行業深度參與。
(三)根據產業轉型升級對職業標準提出的新要求,將職業標準融入到課程標準、課程內容的設計和實施中,課程內容對學生職業成長、知識建構有價值,與行業規范接軌。
(四)專業核心課程特色鮮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融入學校文化、行業企業文化,行業企業高度認同課程內容與實施。
七、專業師資(一)專業師資結構合理,高、中級職稱及“雙師型”師資比例合適。
1.專業教師不少于10人,師生比不低于1:35(專業教師包含專任和兼職教師,包括實訓指導教師,在校生按三個年級全部學生數的5/6計算)。 2.專業師資團隊專業能力結構及梯隊建設合理,中、高級職稱比例達60%。 3.專業負責人為在編高級職稱教師,在全市、全省相關專業有影響,能夠科學合理進行專業規劃和建設。 4.專任專業教師中“雙師型”( “雙師型”指具有中級職稱和高級工、技師或具備同等職業資格)比例不少于80%。 (二)學校建立教師隊伍成長的激勵機制,建立專業教師培養培訓及行業企業實踐的工作機制,培養成效顯著。
1. 有計劃的開展骨干教師培養培訓,專業教師每兩年專業實踐的時間累計不少于兩個月。
2.公共基礎課教師定期到企業生產一線了解和學習專業相關生產、經營和管理的動態信息。
3.聘請企業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擔任專兼職教師。
4.專任教師在行業、企業及社會組織中擔任職務。
5.專業教師團隊教科研成果顯著,能夠突出專業建設和教育教學質量、具有有實用價值。
八、教學環境
(一)設施設備和教學儀器具有先進性,與行業、企業一線接軌。
(二)加強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模擬企業生產環境,系統設計專業教學環境,推進工學結合,強化實訓教學環節,培養符合產業標準的人才。
(三)統籌規劃校外實訓基地,布點合理,功能明確,為課程的實踐教學提供真實的工程環境,能夠滿足學生了解企業實際、體驗企業文化的需要。
九、教學管理與質量評價
(一)符合市級專業教學指導方案(未出臺市級專業教學指導方案的,按照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和省級專業教學指導方案)要求。
(二)具有符合職業教育教學規律的高效教學管理制度。建立從專業建設到教學實施全過程的精細化教學管理、監控和質量報告制度,形成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有效評價模式,并與課程建設、教學實施建立有效反饋完善的機制。
(三)關注頂崗實習環節的質量監控,確保頂崗實習教學功能的實現。
(四)引入行業、企業或專業機構定期對專業辦學進行評價。
十、人才培養質量(近三年畢業生)
(一)頂崗實習(就業渠道學生)專業對口率達90%以上。
(二)雙證率95%以上。
(三)就業率(含升學)98%以上。
(四)就業專業對口率逐年增加。
(五)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強,就業質量高。
1.近5年,有畢業生成為企業技術、管理骨干或中小微企業主;
2.已開設賽項的,有獲得市級師生職業技能競賽(教育或人社部門主辦)一等獎或省級師生職業技能競賽(教育或人社部門主辦)二等獎以上獎項;
3.或者有師生獲得市級以上勞動模范、技術能手、技能大師等稱號。
十一、校企合作
(一)按照“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實施人才培養、體現校企“雙主體”育人;教學組織體現“工學結合”, 科學、可操作性強;
(二)與學校深度合作的企業合作年限要求不少于3年,其中必須有1個以上的在行業中有影響力的品牌企業。
(三)該專業采用現代學徒制、訂單班等形式培養的學生數量不低于該專業學生數量的一定比例。
(四)企業深度參與和支持參與專業建設和教育教學,涵蓋實訓室規劃建設、課程建設和師資培養培訓各個環節。
(五)有與行業、企業共建的技術工藝和產品開發中心、實驗實訓平臺、技能大師工作室或區域公共實訓中心等。
十二、社會認可度
(一)畢業生在相關行業、就業企業認可度高。有代表性的優秀人才案例。具有鮮明的學校專業品牌烙印,專業辦學和人才培養在行業、企業有影響力。
(二)學歷教育學生、社會培訓學生、家長及用人單位滿意度高。
(三)面向社區、行業、企業、其他教育機構或對口幫扶學校開放資源,利用率高。
(四)面向農民、農村轉移勞動力、在職職工、失業人員、殘疾人、退役士兵等群體廣泛開展繼續教育和職業教育培訓。
評論已關閉!